2025年11月,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工会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业考察活动。由古代汉语、现代汉语、古代文学等教研室教师组成的考察团奔赴江苏徐州,实地探访被誉为“东方金字塔”的龟山汉墓,在跨越两千年的时空对话中,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。

龟山汉墓位于龟山西麓,是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(在位时间公元前128年—公元前116年)的夫妻合葬墓。龟山汉墓以其规模之宏大、设计之精巧,令见多识广的学者们也为之震撼。这座几乎将整座山体掏空而成的陵墓,宛如一座完整的地下宫殿,生动展现了汉代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。
墓室内15间功能各异的房间井然有序,从起居的卧室、待客的厅堂,到炊事的厨房、饲养马匹的厩房,一应俱全,总面积达700余平方米。老师们难掩兴奋的神情,沿着墓室缓缓而行,仔细勘察着每一处巧夺天工的痕迹,他们不时驻足感慨,通过实地考察这些第一手材料,能获得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直观体验。
从精准施工甬道的古代智慧可以领略匠人精神。龟山汉墓有一条长达56米的甬道,是此次考察中最令人震撼的收获之一。这条沿中线开凿的通道,历经两千余年依然保持着惊人的精确度。“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成就,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。”现代汉语教研室的韩蕾老师感叹道,“我们常说要增强文化自信,站在这里,你真的会为祖先的智慧感到自豪。”
龟山汉墓南甬道第一块塞石上高85厘米,宽99.4厘米,其上有特殊的石刻文字。编号为“百”,因此得名“第百上石”。在专业老师们的眼中,这些石刻铭文具有特殊价值。他们俯身细辨每一个字体的笔画特征,热烈讨论着书体流变的痕迹。通过实地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,老师们更能理解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。作为人文学者,更有责任把这种认识融入到教学和科研中。
此次考察为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提供了难得的交流平台。在古代文明的出土现场,理论的探讨显得格外生动深刻。这种跨学科的思想碰撞,让每个人都收获颇丰。这次考察让我们对汉代社会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纸面,而是变得立体而鲜活。
考察归来,老师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思考,开始规划如何将这次的体验转化为教学资源。回归课堂的滋养还将文化自信融入育人实践。那些亲手拍摄的图片、视频,那些亲身感受的震撼感受,都将成为未来课堂上最生动的素材。当《古代汉语》《汉字学》《中国古代文学》等课程中再次讲到汉代文化时,老师们将有更多鲜活的例证可以与学生们分享。
站在这些珍贵的文物前,我们更能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连续性。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,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。从书斋到田野,从文献到实物,这次考察让学术研究走出了象牙塔,在古老的土地上获得了新的滋养。穿越两千年的对话虽然短暂,但它带来的启发与思考,必将长久地滋润着学者们的教学与研究,让文化的薪火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发扬。传承文明薪火,华师在路上。